東南網8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加快兩個經濟協作區發展,作為老工業城市,三明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應該如何作為?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省政協副主席、三明市委書記杜源生。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內外、著眼全局作出的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行動指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兩個經濟協作區發展,是貫徹黨中央戰略部署,也是對習總書記當年在福建工作時提出的深化山海協作、推動城鄉協同發展的戰略思維的傳承,將有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實現趕超目標。”杜源生說。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 杜源生說:“加快兩個經濟協作區發展,為高質量發展和實現趕超創造一個更縱深、更寬廣、更主動的戰略空間,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互補性和可操作性,三明將緊緊抓住這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主動融入積極作為,與各兄弟市、區抱團合作,尋求共贏。” 作為老工業城市、閩江上游的“綠海明珠”,三明既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也擁有良好的資源稟賦,如何融入經濟協作區的大局?杜源生說,關鍵是對自身有清晰的認識才能迅速融入,通過深化協作揚長避短、揚長補短。 首先,要做到觀念上的對接。過去大家總認為三明是山區,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泉三、永武、永漳、廈沙高速相繼建成通車,三明沙縣機場通航,南三龍快速鐵路預計將于年底通車,興泉、浦梅鐵路開工建設,三明陸地港建設持續提升。互聯互通的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后,三明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山區,綠色發展優勢也在不斷顯現。提振干部精氣神,加快觀念對接,主動融入積極作為,等不起也慢不得。 其次,要做到定位上的對接。三明地處福建中部,生態好是三明最大的特點,在加快經濟協作區發展中,明晰定位,錯位發展,真正把特點轉化為特長,把三明建設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綠色農業基地,現代服務業集聚地,清新福建生態旅游區,百姓健康休閑度假好去處。 第三,要做到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工的對接。2015—2017年,三明市引進閩西南協作項目129項,總投資206億元。 加強與閩西南相關縣、區協作,通過共建產業園區,依托三明國家級高新區、三明生態工貿區、集美(清流)共建產業園、龍海泰寧產業園區、明溪鯉城山海協作共建的汽配產業園、泉港寧化共建的華僑經濟開發區等平臺,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發展壯大傳統產業,扶持培育新興產業。依托良好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旅游等,構建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三明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規劃布局城際快速通道,聯動發展永安、沙縣等。 經濟協作區產業融合是支撐,如何促進各地產業深度融合?杜源生表示,發揮三明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國家賦予的老區、蘇區政策優勢,借助廈門的自貿區溢出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找準多邊或雙邊利益的交合點,在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商貿物流、旅游等五個方面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真正把三明的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圍繞冶金及壓延、汽車及機械裝備、林產加工、紡織等傳統產業,以智能升級、信息化等為重點,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裝備、新材料,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目前,三明梳理出10家龍頭企業,作為重點培育的產值超百億龍頭企業,盡快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金娃娃”,其中,全力助推三鋼集團向鋼鐵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打造千億產值龍頭企業。 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圍繞石墨(烯)、稀土新能源材料、氟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強與協作區內大型企業集團、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規模化發展。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持續推進高優糧食、綠色林業、精致園藝、生態養殖、現代煙草等5大特色產業、20條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發展,引導優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走出去,充分發揮三明農副產品品質優勢,構建產銷對接機制。 挖掘三明的綠色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內涵,發展閩西南旅游經濟圈,聯手打造精品線路,逐步實現交通無障礙、服務無障礙、投訴無障礙、資源共享、市場共享、產品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的“三無五共享”旅游區域合作新格局。 鼓勵和支持協作區大型商貿物流企業、交易市場、農產品生產基地等之間的相互對接與合作,新建和改造現有的各類商貿物流業態。建立物流標準化合作聯盟,以標準托盤及其循環共用為切入點加強物流合作。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杜源生表示,多年來,三明在醫改、金改、林改等多個領域的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成為推動三明發展的引擎。加快兩個經濟協作區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唯有繼續大膽探索向改革要效益和動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實體產業兩個主要短板。 促進協作區創新驅動。三明將重點推進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海西分院、氟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新能源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福建(永安)分院、中國醫藥工業研究總院三明分院等六大產業研發平臺建設,提升創新基礎能力。探索實施區域內科技掛包幫扶,重點解決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專利產出和企業研發費用歸集不足問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編織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加快推進南三龍、浦梅、興泉鐵路建設;加快建設莆炎等高速公路,加快啟動武夷新區至沙縣高速建設,推動浦城至武平等高速公路,納入部省合作支持推進;推動加快構建閩西南航空經濟圈;抓緊梳理各地與協作區接壤地界縣、鄉村公路,打通協作區的“毛細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