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新祠新村全景。 ? 日前,新羅區適中鎮新祠村農民文體公園內,幾位村民悠閑地散步,兩三個小孩正嬉笑打鬧。公園旁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藍頂小樓,設施現代的小學和幼兒園坐落村口,誰能想到,眼前這個美麗的新農村,是曾經經歷過血與火洗禮的革命基點村。 1927年,謝景德、謝寶萱、林作棟等人在新祠村發動農民組織當地農會,在1929年成立黨支部、農會和蘇維埃政府,領導村民開展土地革命。 1935年至1936年期間,適中新祠游擊隊配合伍洪祥領導的紅八團,在漳龍公路一帶展開了激烈的游擊戰爭。革命斗爭中,新祠村有十多位烈士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 新中國成立后,新祠人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單一的農業經濟,全村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后,新祠村充分利用本地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優勢,吸引資金辦起水泥企業,帶動本村商業、運輸業的發展,新祠村富起來了。 2009年受地質災害影響,新祠村三分之二以上房屋開裂、下陷,在市、區、鎮三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幫扶下,2010年新祠村結合“造福工程”,選址籌建新村。經過幾年建設,新村落成,近兩百戶村民陸續搬進新居。 2013年,該村結合市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對新村房前屋后進行綠化,并投資300多萬元在小溪河對面規劃建設了農民文體公園,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村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近年來,該村依托區位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村里的百香果園內,架子上的百香果開著花,今年又將是好收成;金線蓮種植園廠房外,貨車正在等待著裝車。該村積極籌劃村企合作平臺,成立新祠物流,發展運輸業,同時通過幫扶種植百香果、薏米,養殖豪豬、蛋雞等,解決了村里300余人的就業問題。 目前,村里的金線蓮等名貴中草藥種植、豪豬養殖培育、物流中轉、生態旅游等四大產業已初步形成。去年,村集體收入達3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5萬余元。昔日的地災村,如今變成了新羅區乃至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村。(閩西日報記者 陳律全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