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除了讓老人有地方養老,還能在鄉村樂齡學堂開展學習、娛樂活動,精神生活更豐富——
東南網6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肖首洲 許琰 樂小麗)
夏日午后,沙縣富口鎮姜后村一棟小樓里傳出陣陣樂曲聲,一群六七十歲的老人正在老師的帶領下練習演奏葫蘆絲。在這些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人中,有不少人以前甚至還不知道手中的樂器叫啥。
變化,從村里開辦樂齡學堂開始。去年7月起,沙縣以農村幸福院為平臺,通過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辦起鄉村樂齡學堂,培育了一支樂齡學習志愿者師資隊伍。近一年來,樂齡學堂成了鄉村老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精神家園。
精神有了寄托
沙縣小吃聞名全國,全縣有6萬名青壯年勞動力常年在外經營小吃生意。富是富了,可如何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變得迫切。數據顯示,沙縣60歲以上老人有4.3萬余人,空巢、留守老人近萬人。以1200多人的姜后村為例,常住人口僅200余人,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其中60歲以上老人180多人。
經過多年努力,沙縣各鄉鎮普及老人活動中心、幸福院,實現養老場所全覆蓋。此后,沙縣深入推進養老服務市場化,放寬社會資本的市場準入標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領域。截至目前,全縣10所敬老院交由社會企業運營,成為全省首個實施鄉鎮敬老院社會化運營項目的地區。
有了養老場所,可老人的精神生活并未得到改善。“長期缺乏關懷,容易滋生悲觀情緒,甚至產生抑郁傾向。”姜后村婦女主任馮金玉告訴記者,設施好解決,難的是人。沒有人帶動,老人日常活動只不過是換個地方抽煙、打牌、聊天而已。
如何真正實現老有所養?一個包含“開心、愜意、幸福、享受”的“樂齡”的概念進入沙縣縣委縣政府的視野。去年6月,沙縣下發《關于創新終身學習促進居家健康養老服務的實施意見》,推動農村居家健康養老服務。縣委宣傳部、縣婦聯、縣民政、財政、教育、文廣、衛計、人社等部門成立鄉村樂齡學堂工作領導小組,與省全民終身教育學會合作,培訓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志愿者師資隊伍。
去年7月,首批樂齡學堂在富口鎮姜后村、夏茂鎮西街村試點推行。學堂集免費學習和娛樂活動功能于一體,通過實施農村終身促學養老模式,一經推出就受到老人們歡迎。僅半年,就有近2000人次的老年人參加了學堂的學習活動。
從遇冷到紅火
在姜后村,學堂剛開始一度遇冷。68歲的陳清姬還記得樂齡學堂開辦的第一天:“大家都放不開,不好意思來。村干部們不僅挨家挨戶去動員,還跑到田頭去請大家。”
當時,陳清姬主動找到村婦女主任馮金玉,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想學門樂器,會不會被笑話啊?”
馮金玉聽后很驚喜,連忙鼓勵她,還開車帶她到三明市區的一家琴行,讓老板推薦一種既便宜又容易入門的樂器。老板推薦了葫蘆絲。很快,縣里根據村里提出的申請,從志愿者中挑選了教授葫蘆絲的老師。
每次上課,陳清姬都坐在第一排聽課,課后有空就自己練習,現在已經能吹奏近十首曲目。在她的帶動下,村里有十幾位老人加入了學習班。
76歲的茅明姬怎么也想不到,這把年紀還有機會赴外地演出。今年2月,全省首屆鄉村樂齡學堂學習成果文藝匯演在古田縣舉行,姜后村樂齡學堂選拔了14人演出,茅大娘就是其中一員。他們選送的《柔力球》《筷子舞》兩個節目受到觀眾好評。“樂齡學堂讓我們留守老人老有所樂,也解決了孩子們的后顧之憂。”茅明姬說,最近,大伙又在加緊排練,為8月份縣里的演出做準備。
現在,繼姜后村和西街村之后,夏茂鎮洋元村和富口鎮富口村也開辦了樂齡學堂。
風氣得到改善
每天清晨,姜后村村民盧秀貞就提著垃圾袋,扔到村部附近的垃圾桶。“以前,大家都隨手亂扔垃圾,現在守規矩,不亂扔了。”她說。
去年,為了方便住在村部后方的村民出行,村里將原來通往后山的泥土路翻修成水泥路。由于道路位于村子的核心地帶,來往的車輛和人流量大,再加上周邊住戶亂丟垃圾,道路的衛生狀況糟糕。
改變源自潛移默化。樂齡學堂開辦后,村干部和志愿者老師借上課的機會,對老人們進行勸導,向大家解釋亂扔垃圾的危害。漸漸地,村里有了可喜變化——垃圾不亂丟了,馬路變整潔了。
同時,學堂還專門開辟了一塊酵素試驗田,倡導大家用廚余垃圾做酵素,新穎又環保,深受老人們的歡迎。現在,學員們每天都結伴到酵素田里看看,大家共同勞作,拉近了彼此的關系,原來鄰里間的吵吵鬧鬧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幫互助。
“每一個人都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鄉村樂齡學堂的實踐證明,農村老人一樣也可以時尚前衛,學習熱情絲毫不比城里的老人遜色。”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說,今年,沙縣將增加10所樂齡學堂。到2020年,鄉村樂齡學堂和農村幸福院深度融合將覆蓋全縣60%以上的村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