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文化生態園(白志強 攝) 7日,為期10天的“墨香詔安——中國畫作品展”,在南山文化生態園內的“新三館”落幕。50歲的本土畫師沈逸舟攜作品《喀納斯湖上的雄鷹》參展。其間,作為東道主,他帶領來自五湖四海的畫者,于南山文化生態園完成了一場城市生態文化之旅。 市博物館、藝術館、規劃展示館構成的“新三館”,以閩南古厝元素——燕尾脊為設計母題,融入水仙花、九龍璧等本土文化元素,被視為漳州文化新地標;佇立七孔橋上,千年古剎南山寺、布觀音庵、三角梅主題花海與修復一新的南山湖盡收眼底,生動展現“碧水環青山、花海擁古剎,丹霞伴秋色、樂活享南山”的生態圖景;依托舊廠房成長起來的創業基地,正訴說著工業鄉愁與現代文創的故事…… 眼下,位于九龍江西溪南岸的南山文化生態園,儼然漳州城市新空間。從規劃建設到開門迎客,不到兩年時間里,這里上演著關于生態修復、文化復興、產業再造、城市生活方式變革的系列故事。“生態+”理念,則是引發變革的背后邏輯與動因。 歷史上,南山與丹霞山是漳州城的南大門,素來有“朝丹慕霞”“南山秋色”的說法。這里還是漳州工業的發祥地,曾密集分布著國營面粉廠、油脂廠、制藥廠、香料廠等,俗稱“十三廠”,繁華程度不言而喻。名聲在外的片仔癀、水仙牌風油精,便誕生于此。 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于城市功能的變化等復雜因素,這里逐漸淪為被城市遺忘的角落。湖水污濁、廠房閑置、房屋破損、違章建筑林立。復現記憶中的城南舊事,是人心所向。 “漳州高新區建區不過才3年多,缺乏足夠的城市吸引力與產業基礎,亟待通過打造環境來集聚地氣、帶動人氣,構建全新的城市空間與產業體系?!闭闹莞咝录夹g產業開發區建設管理局局長謝偉宏說。 城市建設者們形成共識——以生態為其底色,視文化為其內核,重視民生與人文關懷,導入新業態作為驅動力。 這正是對“生態+”理念的生動解讀。在謝偉宏看來,所謂“生態+”,關鍵是要做好融合文章,讓生態建設與產業、文化、民生、旅游、城建等深度融合,讓生態投資成為有效投資。去年開始,“生態+”便作為高頻詞,不斷出現在漳州城市建設發展的各個領域。以南山文化生態園為代表的“五湖四?!表椖?,是踐行“生態+”理念的先導與示范工程。 2017年初,南山文化生態園項目開工建設。當地在原有南山湖面基礎上擴寬延伸,與蜈蚣湖連通起來,將山、湖、江、寺等有機串聯,配建橋亭、棧道等基礎設施。在這個過程中,“生態+”理念有了大量具象體現。 “我們推翻了‘推倒重來’的以往建設經驗,遵循低影響、低開發原則,深刻尊重當地環境肌理,亮出生態底色?!敝x偉宏表示,為彰顯原生態,當地踐行生態修復、功能修補的“城市雙修”理念,“不搞大拆大挖大建,保留周邊自然山體,梳理、整合、提升零星水網和綠網,構建‘山江湖寺橋’相融合的休閑環境”。 在生態底色上,這里匯聚著禪文化、漳州傳統文化、早期工業文化——千年古剎南山寺的周邊環境整治一新,國藥經典片仔癀的廠區近在咫尺,漳州水仙花原產地就位于不遠處的圓山腳下,老“十三廠”沿襲了閩南紅磚古厝的傳統建筑風格并經過保護性修繕,“新三館”迎客四方來,全國性文化展覽接連不斷…… 生態與產業同樣實現深度融合。除了因環境改善帶來的文旅可能性,當地還引進并運營甲骨文雙創基地,依托片仔癀規劃健康醫療產業街區,依托片區生態環境規劃建設丹霞驛、橋南美食家等項目。其中,甲骨文雙創基地將集甲骨文技術實訓與軟件產品于一體,為創新孵化企業和產業升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診斷咨詢的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胡婧 陳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