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金塘工業園局部鳥瞰 初夏閩北,滿目蔥綠,生機勃發。 去年5月省委省政府工作檢查以來,我市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圍繞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目標,聚焦高質量發展、奮力趕超、綠色產業發展,全力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 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7.6%,在全省對外公布的16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我市一產、固定資產投資、出口總值、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等7項指標增幅排在全省前三位;全市新增“五個一批”項目3167項,居全省第一,總投資9067億元。今年一季度,全市固投增長17.5%,有4個指標增幅居全省前三位,有6個指標高于去年同期增幅,經濟運行總體穩中向好。 磅礴氣勢,迎難而上。從如火如荼的“擼起袖子加油干,打贏百日攻堅戰”到持續升溫的“投身四比六促,持續聚力攻堅”,閩北廣大干部群眾敢拼愛贏,決戰決勝,靠拼搏和汗水完成了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市委、市政府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起點編制綠色產業發展行動綱要、七大產業規劃,構筑起綠色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打造“政策洼地”,出臺百億產業基金等十大政策,梳理確定294個、總投資2033億元的支撐項目和42個先行項目,繪就了加快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施工圖。既要生態“高顏值”,也要發展“高素質”,南平,正蓄積后發進位之勢,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加速前進。 山花爛漫,紅土地發展如歌。 靜水深流,大武夷悄然生變。 著力點綠成金,以新理念發展新產業 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最核心的是產業支撐。如何點綠成金?南平創新思維,先行先試。 為選準做強產業,市委市政府對我市現有產業體系進行再梳理、再分析,圍繞推進創新驅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邀請國家部委高層次專家團隊深入調研,高位謀劃、集思廣益,梳理了與生態資源、人文歷史相得益彰的現代綠色農業、旅游、健康養生、生物制品、數字信息、先進制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產業。經深入調研、反復論證,七大產業規劃、行動綱要和支持綠色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去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開的咨詢論證會上,《南平市綠色產業發展行動綱要(2017年-2020年)》獲得了中國工程院組織的16名院士、專家的一致同意。去年11月15日,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上,我市發布綠色發展行動綱要、七大產業發展規劃和配套支持政策,意味著南平綠色產業發展體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這是一個全新的綠色現代經濟體系。北京大學教授晁華山指出,南平謀劃的七大產業規劃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這一頂層設計或將使南平旅游產業乃至綠色產業發展走向全國前列。“南平堅持綠色發展,將好生態保護下來,這是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李崇光教授說,通過編制產業規劃,創新發展路徑,南平的綠色產業將大有作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七大產業將構建起高技術化、高附加值化、低碳化的產業體系,找到加快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提供南平方案。”市領導說。 藍圖繪就,謀定后動。行走在閩北大地,七大產業宏偉藍圖正在謀篇布局: 現代綠色農業提質增效。加快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智慧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和新型業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天空地”數字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探索啟動建設延平百合花、武夷山巖茶、浦城大米產業項目數據應用模式,建成農業大數據資源中心,實現與省“131農業云”信息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加快推進物聯網、大數據、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裝備與農業生產過程的深度融合。 緊緊扭住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牛鼻子”,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優做強。老企業不“老”,在國內堿性電池品類的市場占有率超過70%的南孚公司,不斷延伸產業鏈,試水無線充、充電寶、汽車產品、鋰可充電池等五大系列產品,讓老企業煥發新活力。同時,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作為重中之重,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松溪新型輕紡產業集群、邵武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我們不拼規模和速度,拼的是質量和效益,靠的是總部的研發力量,往下游氟精細化工品延伸,往價值鏈高端攀升。而且,清潔生產改變大化工時代高能耗、高污染的面貌,向環境友好型經濟轉變。”去年9月,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的高端智力資源和技術創新成果,六氟磷酸鋰生產線一期投產,填補我省空白,該產品屬于國家鼓勵的化工新材料,可替代進口產品,滿足國內鋰電池行業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 現代服務業成為有競爭力的新增長極、新動能。以全域旅游為版圖,串珠成鏈,邵武花千谷莊園、武夷山馬場洲濕地公園、順昌洋口紅色旅游小鎮等一批旅游精品特色各異,新增2家4A級、15家3A級旅游景區,大武夷旅游提檔升級。“旅游+互聯網”、“旅游+文化”、“旅游+康養”、“旅游+體育” ,讓南平旅游異彩紛呈。 數字信息產業風起潮涌,國內領先的大數據、云計算服務商浪潮集團將在武夷新區投資50億元,合作建設南平市云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愛城市網、大數據人才實訓基地等項目,向智慧城市進階。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產品要賣出好價錢。我市把“武夷品牌”建設作為加快南平綠色發展,完善綠色產業體系的一項重大任務來抓。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編制完成肉雞、茶葉等5個產業26個品類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陽桔柚等33個品類質量標準體系正在抓緊編制,4個特色農產品入選央視“廣告精準扶貧”推介名單。在與國家、省品牌建設促進會合作基礎上,我市正以現代綠色農業中的優勢農副產品為突破口,力爭將“武夷山水”打造成全國生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并逐步延伸運用到旅游、健康養生等其他綠色產業。計劃7月份舉辦中國南平“武夷品牌”建設發布會,會上將發布“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開展展示展銷、商企對接等活動。 聚焦高質量發展,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閩北大地上“點綠成金”其力已聚,其勢已成,其時已至。 著力項目攻堅,以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3月18日,省重點項目、福建巨電單體大容量固態聚合物動力鋰離子電池一期項目在武夷新區正式投產。該項目核心技術屬國內首創、國際領先地位,生產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5%,由該電池組裝搭載的10.5米純電動公交車單次充電可安全運行410公里。巨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自豪地說“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核心是電池,如何生產出既安全又經濟的新能源鋰電池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們不僅解決了,而且也投入實際應用了。” 從入駐新區到正式貫產,僅花一年時間,巨電新能源電池項目高效運作的背后,是當地提供的優質服務。這正是閩北人搶抓機遇、比促趕超,以廖俊波精神為指引,奮力項目攻堅的又一生動縮影。 “別人在走,我們要跑”。去年春節過后,全市上下掀起項目建設、重點工作“百日攻堅戰”熱潮。 邵武市投資 6億元的永太高新科技項目,從開工到試機僅用7個月; 順昌縣總投資4300萬元的東門大橋和龍山路改擴建項目,創造了不到10個月建成885米路橋項目的“順昌速度”; 松溪縣通過“多規合一”審查方式,使投資16.34億元的“一溪兩岸”水美城市建設項目,提前3個月完成了可研報告; 武夷新區閩鋁輕量化物流車廂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用了69天…… 一百天全市謀劃、招商、開工、竣工項目總數超1000項,一百天完成征地6萬畝、拆遷100萬平方米,均超過2016年全年總量,解決了項目推進過程中一批長期沒有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百日攻堅”后,緊接著開展“四比六促”“工作落實月”活動,今年又在全市開展“項目突破年”活動,全力突破項目的數量和質量、開工和竣工,力爭全年實施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800個,其中七大綠色產業項目1000個以上,產業項目完成投資占固投比重達50%以上。 “百日攻堅”碩果累累,“四比六促”催人奮進。閩北大地山鄉巨變,處處可見忙碌的身影,處處可感創業的激情,處處可聞奮進的足音…… 一大批重大項目提速提效,南平聯絡線高速公路、太陽電纜建筑用線智能化改造等項目建成投產運營,順邵高速公路、南三龍鐵路南平段、衢寧鐵路南平段等項目加快推進,武夷山茶旅小鎮、延平新城港區、閩江航道整治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 2017年,全市新增“五個一批”項目3167項,居全省第1位,總投資9067億元。截止今年3月,全市累計列入省級“五個一批”項目3832項,總投資12154億元,其中本年新增641項,總投資1445億元。在全省“五個一批”項目正向激勵綜合考評中,我市從2017年第三季度起,連續居全省前三。6個縣(市、區)先后居全省前十。今年1-3月,全市83個趕超重大項目完成投資占年計劃的33%,“五個一批”新增簽約、開工、投產數量均居全省前三。 著力創新突破,以新機制激發新活力 去年9月26日,在中聯部福建主題宣介會上,作為福建省的代表之一,南平分享了綠色創新發展的故事,獲得大家的高度關注。 行走閩北,處處洋溢的生態之美讓人稱羨不已。在全省2017年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綜合考核中,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優秀”,創歷史最好成績。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7.35%,主要流域水質I~Ⅲ類水質比例為100%,空氣質量全省第一,PM2.5平均濃度24微克每立方米,是全省唯一優于歐盟標準的地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讓優良生態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利、綠色發展的動力源,南平打破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自我加壓,先行先試,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來謀劃生態文明建設,六大亮點工作讓山更綠、天更藍。 ——全國首創“水美城市”建設。2017年以來,我市在全國首創提出了“城市提升、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水利防洪相結合”的“水美城市”建設。通過打造“城在水中、景在城中、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生態城鄉,從而帶動“山、水、城、業、人”一體發展。謀劃實施首批項目12個,總投資300億元,截至去年底,完成投資58.95億元。水利部專家肯定水美城市建設是新時代推進綠色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創新舉措,正以南平為樣板制定全國標準。 ——謀劃實施國家儲備林精準提升工程。我市在全面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工作基礎上,策劃生成國家儲備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面對林業融資難點,在國內尚無先例可資借鑒的情況下,去年9月,我市僅用不到4個月,謀劃了全國首個國家儲備林PPP項目,被國家林業局譽為“南平模式、南平速度”。該項目總投資215.3億元,其中申請國開行貸款170億元,實施規模達469萬畝,為全省最大的林業項目,可提高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成功申報國家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和修復試點。去年我市積極對接財政部、省財政廳等部門,聘請專家組編制了試點項目實施方案,策劃生成了24個總投資約50.02億元的項目納入全省試點實施方案,三年擬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5億元。經財政部、國土部、環保部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考察和論證、競爭性答辯等程序,福建省已納入全國第二批6個試點之一,去年底財政部下達第一批中央財政獎勵資金10億元,其中我市獲得獎勵資金4.13億元。 ——探索形成“五圍繞五突出”南平審計方法。領導干部離任審計,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生態賬”。2015年以來,我市率先在全省開展鄉鎮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特別是光澤縣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成效突出,被審計署確定為改革“抓得好,抓得實,抓出成效”的全國2-3個典型之一。2017年2月,該試點在全市推廣,經過實踐形成了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五圍繞五突出”南平方法,得到中央及省市領導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廣。 ——積極探索建立全國首家生態銀行。著眼于解決產業發展的資本問題,探索建設生態銀行,建立自然資源管理、開發、運營平臺,把零碎化、分散化的生態資源統一收儲整合、系統集成運營,促進生態資源提質增值,引入有實力、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投資經營,搭建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轉化平臺。4月底,在北京通過國務院參事室的咨詢論證,得到國家層面專家的肯定,正在抓緊完善方案,爭取6月份在武夷山五夫和順昌縣試點運作。 正是以創新來點睛,南平在發展理念、產業體系和發展模式上做了一系列探索,使南平的生態文明建設亮點頻頻,培育了加快綠色發展新動能,開辟了實現綠色惠民新路徑。 如今的南平,綠色生活、綠色文化、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人們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綠、活力的綠、夢想的綠。南平將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闖出一條通往美麗中國的道路。 著力實干拼創,以新狀態體現新作為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去年以來,全市上下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優良作風,靠拼搏和汗水完成了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百日攻堅”,到“四比六促”,再到“項目突破”,閩北大地處處能感受到一股比學趕超的勁頭,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 典型引領——全市廣大干部深入開展向廖俊波同志學習活動,在攻堅一線中深學細照,對標踐行,擼起袖子加油干。通過組建廖俊波先進事跡報告團、建立現場教學點、開展“一月一主題”學習討論、評選表彰宣傳廖俊波式好黨員好干部兩批21人,發揮典型引領作用,激勵干部立足崗位,履職盡責,擔當實干。 機制推動——南平推出一系列務實管用的機制,對選準的重點產業,實行“一個產業、一個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確保落地見效。開展“百日攻堅”“四比六促”和“工作落實月”活動,通過正向激勵、反向問責、一線考察等“指揮棒”,營造擔當盡責、勇于拼創的氛圍,黨風政風為之一振。 深化改革——在全省率先建設“放管服”一體化云平臺,打造全市重點工作責任清單和問題清單督查平臺,聯通市直督辦單位、責任單位和監督單位,并實現與南平政務服務云平臺互聯互通,93.46%的審批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 人才保障——出臺人才工作的十條措施,每年投入2億元人才經費,并保持年10%的增長,用于引進高端人才到南平創業發展。制定了穩定本土人才保障激勵政策。主動走進省內10所高校專場招聘,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和廣泛好評,5500多人次達成求職意向,其中碩士以上1200多人次,為七大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武夷新區既是南平跨越崛起的戰略突破口,也是檢驗干部能力、作風、意志的主戰場。圍繞搬遷目標,武夷新區軌道交通、303快速通道、云谷小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閩鋁輕量化專用汽車、巨電新能源鋰電池等一批產業項目竣工投產,去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9.5億元,比增21.1%;今年1-3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7億元,同比增長13.9%。 苦干實干引領,治庸治懶約束,讓全市干部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凝心聚力、突破常規、敢闖敢干、攻堅克難、比學趕超,已成為一種自覺。在新一輪發展熱潮中,閩北各地處處長風鼓浪,千帆競發。(閩北日報記者 羅勇安) (題圖由羅光耀、何興明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