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柳滔 通訊員 詹國兵)又到了吃“麻辣小龍蝦”的季節,南平延平區夏道鎮吳丹村的鄭君健、吳萬土等3名青年收獲了喜悅。去年7月,他們拆除養豬場,養殖40畝小龍蝦,今年3月初上市銷售,轉產轉型不到一年就有了效益。 去年2月,一場轟轟烈烈的畜禽污染整治攻堅戰在延平區打響。在這場攻堅戰中,拆除、關閉養殖場4469家,削減生豬存欄數216.97萬頭,全區20條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 據了解,延平區在集中開展畜禽污染整治前,便出臺了《延平區促進畜禽養殖污染集中整治退養人員轉崗轉產就業的九條措施》,區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對退養戶予以大力扶持,有關單位聯合舉辦退養戶實用技術及新型職業農民就業增收培訓。一年來,水變綠、山變青了,更培育了一批與當地人文、生態相得益彰的鄉村振興產業。 去年以來,南平市牢固樹立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嚴格落實黨政領導環保目標責任制,以中央和省環保督察為契機,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全力打造“清新水域”“潔凈藍天”“清潔土壤”。 該市堅持先行先試,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各項試點任務,延平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武夷山市生態系統價值核算等試點工作扎實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工作取得新進展,鄉鎮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在全省推廣。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與生態保護、城市提升、產業發展、水利防洪相融合的“水美城市”,編制專項規劃,采取“PPP+EPC”建設模式,有力推動各縣(市、區)城區12個“水美城市”項目建設。 在防治污染攻堅戰中,南平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2017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9.2%,PM2.5等六項指標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PM2.5平均濃度24微克每立方米,是全省唯一優于歐盟標準的地(市),空氣質量全省第一。水環境質量顯著提升,2017年,境內3條主要水系閩江、富屯溪、建溪水質狀況優,Ⅰ到Ⅲ類水質比例100%;全市15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