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熱再生工藝就地取材,僅需5人施工半小時便能修復破損瀝青路面并實現通車。4月24日,在城港大道陳厝村路段,市政管理處施工人員操作一輛貼有“公路醫生”字樣的特種車,對部分破損瀝青路面進行修復(如圖)。施工現場沒有產生廢料垃圾。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特種車學名為“瀝青路面熱再生修補車”,車輛配有熱輔、投料、碾壓等設備。施工作業時,該車將尾部一塊約4平方米的加熱墻罩在破損的瀝青路面上,經過約15分鐘的加熱使破損路面軟化,接著用尾部釘耙對加熱軟化的瀝青舊料原地松動,隨后噴灑乳化瀝青,再從車身的原料加熱保溫料倉內取出適量瀝青新料摻入拌勻,最后使用碾壓設備將修補處壓實平整。整個過程耗時約30分鐘。 過去,瀝青路面的挖補則采用整體銑刨、再新鋪面層的工藝,施工時需要動用各型機械車約5輛、施工人員10多人,不但耗時、耗力、占用車道,而且會造成大量的瀝青廢渣、揚塵和噪音等。 市政管理處工作人員陳穎鵬告訴記者,“公路醫生”等設備的使用讓我市道路修復工作更加專業化、智能化、環保化。他表示,“公路醫生”集各類專業化的道路修復工具于一身,并采用熱再生工藝,能快速將新舊材料熔合并形成新的瀝青面層,實現路面瀝青舊料100%循環再利用。道路修復時,只需1輛車、6個人便可作業,不僅節能環保,還最大程度降低道路修復對城市交通帶來的影響。(湄洲日報記者 鄭已東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