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中國高山茶之鄉核心區大田縣屏山鄉的櫻花園繁花盛開,引來萬名游客前來觀賞。 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大田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開始步入鄉村振興、產業轉型、城鄉統籌發展新征程。 礦區變美麗家園 大田是閩中重要礦區,礦山曾經給大田人帶來了財富,但也給大田留下了滿目瘡痍,導致水土流失。為保護環境,大田早在2009年率先開始探索河長制;2012年,大田縣成立了我省首家生態綜合執法局,探索出礦山水土流失治理的“五園”模式,即把治理點打造成家園、公園、田園、工業園、物流園等。經過治理,大田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居全省首位,森林覆蓋率提升至73.04%。 礦山得到了治理,引來一河美麗清水。在潺潺流動的桃源溪畔,桃源鎮桃新村裕田生態農業的蔬菜大棚內,西紅杮、黃瓜、茄子等瓜果即將上市銷售。裕田生態農業項目計劃總投資3500萬元,一期已完成投資1700萬元,建設智能溫控大棚75畝、溫室大棚50畝,可帶動51名農戶創業致富。 華興鎮仙峰村,以一河清溪為福,引進大田縣和平溪旅游開發公司,實現每月漂流門票收入近20萬元。公司將屏山、濟陽、象山、瀚林泉運動中心等景區,串聯成線,充分整合大田旅游資源,掀起大田鄉村休閑旅游熱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它們見證著大田老百姓擁有的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村莊變美了,鄉鎮壯大了。去年,大田縣華興、吳山、文江、梅山撤鄉設鎮,大田告別依賴挖礦拉動GDP的歷史,闖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生態致富路。 百姓需求放首位 把礦山變成公園,這只是大田縣發展新理念的第一步。怎樣才能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更舒適? 春節期間,大田縣城鳳山路面貌煥然一新,玉蘭花開,華燈璀璨,一派生機盎然。鳳山路是大田縣城區商業最為繁華的區域,項目改造僅用半年時間建成,主要對道路實施雨污分流、給水及沿街立面等方面進行 系統性改造,并配套夜景工程、園林綠化,大大提升了城區品位。 春節前,大田縣赤巖小學建設項目主體工程順利封頂。項目建成后,可開設48個教學班,容納學生2400余人,將有效緩解大田城區小學就學壓力。去年,該縣統籌推進27個城鄉教育項目,總投資2.08億元。 剛剛過去的一年,大田偏遠的北部文江、廣平,莆炎高速公路過境線開工建設;國道縱五線建設拉近了大田與尤溪、福州的距離;40余萬大田人民期盼已久的興泉鐵路大田段開工建設,將結束該縣沒有鐵路的歷史。 近年來,大田縣不斷加大財政投入,補齊養老事業短板,“山區養老”服務模式入選國家養老服務業發展典型案例。一年來,大田完成公共財政收入10.44億元,增長幅度位居全市前列,民生支出比上年增長10.3%,占公共財政支出的84.4%。抓民生、增福祉,把造福百姓當成最大的政績,讓百姓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科技引領新發展 “今年,我們將在三明學院衛斯特學院、大田職專畢業生中優先招錄員工300多人,公司制造設備配置再投入5億元。”落戶在大田的福建衛斯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吳嘉勝說。該公司主營垃圾填埋場資源化治理、土壤修復、固廢裝備制造等,建設有全國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公司充分發揮大田礦山機械制造優勢,引導大田老牌的鑄造企業從傳統礦山機械制造,向環保裝備制造業轉型,形成數字化產業規模。 去年,大田縣實施“科技大田”重點項目31個,全面淘汰鑄造行業落后煉鐵設備,壓減水泥產能29萬噸、煤炭產能14萬噸。縣里圍繞石墨(烯)、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產業,推動一批院士工作站、企業研發中心、眾創空間落地轉化。目前,全縣擁有3家院士工作站,4家企業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國家級星創天地2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4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3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30家,新認定省級科技特派員31人。 圍繞商業模式改造和新業態創造,在傳統產品中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VR技術等新元素。大田與網龍華漁教育合作,積極推動VR技術在農業、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應用,打造全國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示范縣和全國縣域VR產業示范區。 發展為了人民。大田縣正朝著更加科學、綠色的發展道路前行,加快推進新時代科技、綠色、快樂、活力、和諧“五個大田”建設,讓老百姓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田記者站 顏全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