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池銀花 通訊員 徐禎耀 唐璐 為了追夢,他放棄了省城高校的鐵飯碗,毅然返鄉創業;如今,他追夢的腳步走出龍巖,走向了海外。許萬強日前剛從非洲出差回來,就一頭扎進了緊張而忙碌的工作中。“人生因為夢想拼搏而更加美好,我追夢的腳步一直在路上。”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許萬強自豪地說。 28年的摸爬滾打,許萬強向夢想一步步靠近,從職場新手歷練成為一名巖土工程專家,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他的企業成為巖土工程行業的領軍企業,2015年成功登陸新三板。 回龍巖:迎難而上創事業 1989年,許萬強從福建建筑工程學校畢業,并留校工作。在鼓勵學校辦企業的大環境下,他憑著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實干的工作作風為公司承接了大量業務,短短幾年就創收數百萬元。2000年,他毅然決定放棄相對穩定安逸的高校工作,帶著滿腔熱情回到老家龍巖,創辦了福建永強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從事在建筑領域應用范圍很廣的巖土工程行業。 然而,創業初期舉步維艱,公司面臨著啟動資金不足和業務量少等多方面生存壓力。為了尋找突破口,許萬強從自己熟悉的巖土樁基裝機檢測入手,以技術服務為主,采取“技術營銷”的經營策略。“在參與巖土工程競標時,我們向發包方免費提供巖土工程設計咨詢方案,并協助客戶梳理招標需求,因此得到了客戶的廣泛認可,公司也得以快速發展。”許萬強回憶說。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永強巖土在許萬強的帶領下堅定目標、埋頭苦干,不畏失敗、攻堅克難,終于從艱難期過渡至平穩期。截至目前,永強巖土已發展為年產值3億的巖土工程領域大型企業。 謀創新:產研結合樹標桿 “有獨門武器,才能夠在市場上生存。”許萬強告訴記者,他在創業之初就堅定了一個信念:堅持走科技興企、自主創新之路。為此,他專門成立技術研發中心,組建科研平臺,還與浙江大學、福州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將“產、學、研”相結合,致力于先進巖土工程技術的應用研究。 創新離不開人才,許萬強深諳此理。從2004年開始,他就圍繞科技和人才,給自己企業定下了中長期戰略目標,不僅引進福建省高層次B類人才朱碧堂擔任技術總工,還引進培養包括管理、營銷以及創新方面的各類人才。同時格外用心營造愛才的環境,身體力行幫助解決具體困難,并創新給人才配套科技項目和經費,為他們發揮價值提供強有力保障。 在生產實踐中,許萬強非常注重對管樁、施工設備和施工方法的改進。近年來,該企業研發出多項新技術,且新技術因環保、經濟,能有效地保證和提高灌注樁施工質量和施工進度而多次獲獎,企業也從創業之初只有幾百萬的年收入發展成為巖土工程行業的領軍企業,榮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截至目前,企業共獲得中國施工企業科學技術一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龍巖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1個科研獎項,成功申報43項專利。 走出去:深耕海內外市場 專業技術上的厚積薄發,為永強巖土打開了全新的局面。在將省內市場做深做透后,2010年許萬強將市場拓展到了廣東、江西、湖南等地,2012年開始轉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國外市場。 “那是201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因為我們有專利技術跟專用設備,央企在尼日利亞的一個項目最后選擇了我們。”許萬強說,當時許多同行并不看好支持,但抱著把企業做大做強的想法,他毅然選擇抓住機會大膽走出去,并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要海外目標市場,依靠國家戰略助力企業騰飛。如今,許萬強團隊的足跡遍布肯尼亞、尼日利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 2016年,許萬強又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來替代火電等傳統能源的機會,發揮民營企業決策快、敢于挑戰的優勢,投入了福建省第一臺支腿式勘探平臺,得到同行的普遍贊譽。 正是憑借著敢為人先的冒險精神,永強巖土從陸上拓展到海上,從龍巖輻射到世界各地。然而,許萬強沒有停下追求的腳步,這兩年,他又將技術研發的觸角延伸到了新能源領域,希望能在海洋巖土工程上得到新的可持續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