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根據傳統習俗,過了今天才算過完年。因此,盡管春節假期已經結束一周,但有些市民似乎還未調整好工作和生活狀態,導致上班族的“神游癥”、孩子們的“厭學癥”、老人的“落寞癥”發生。專家提醒,擺脫節后綜合征,需要及時調適自我心理狀態。 工作由易到難 上班不“神游” 春節期間,家族、同學、朋友聚會一場接一場的進行,過度飲食、熬夜也是在所難免。然而,打亂飲食規律和作息時間,會導致身體機能的平衡被破壞,于是精神渙散、情緒焦躁等各種心理不適就會找上門,這些癥狀在上班族群體中尤為嚴重。 在市區一家企業上班的小魏,這幾天被激增的工作量所煩擾,由于節后各部門人員相繼到崗,相關的文件材料都匯總到她這里。面對繁雜的工作事務,小魏卻始終打不起精神,就連刷朋友圈、看視頻都覺得索然無味。 寧德市心橋心理咨詢中心的心理咨詢師陳文表示,元宵節過后,上班族首要就是有意識地減少飯局和應酬,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其次強化心理暗示,告訴自己“要以飽滿精神應對工作”,對舒緩焦躁心理也有助益。 “節后對手頭的工作進行適當規劃是很好的習慣,可以按照輕重緩急羅列工作清單,將易于完成的工作安排在近期完成,這樣更容易進入工作狀態。”陳文建議。 根治“厭學癥” 家長要上心 市教育局發布的校歷顯示,寧德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于3月5日正式上課。然而,家住東僑的劉女士發現,這幾天只要和上小學的兒子提起開學的事,他就很煩躁。 假期是孩子們的休閑時光,不過規律作息被打亂后,就容易出現嗜睡、食欲差、厭學的問題。古田縣學校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專職教師張曉卿認為,家長的引導與孩子的節后癥狀是“源”與“流”的關系,因此要讓孩子們盡快擺脫這些節后綜合征,家長應該發揮關鍵作用。 “‘厭學’情緒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如新學期的學習壓力、與家人分離的不舍情緒等。”張曉卿建議家長用輕松積極的話語跟孩子們談談新學期的展望,鼓勵孩子主動聯系同學,讓他們對新學期多一些期待。 在開學后的前幾天,家長的“嘮叨”會讓孩子產生抵觸、逆反的情緒,此時應該以平等的心態與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自覺形成一個“恢復計劃”,例如逐漸減少玩手機、玩電腦的時間,減少零食的食用量,循序漸進,給孩子一個緩沖期。再者,督促孩子早睡早起,按時按量三餐飲食,恢復良好生活作息習慣,家長以身作則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的節后綜合征要防患于未然,這才是最佳解決方案。”古田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吳明表示,假期讓孩子適度放松的同時,應該提前引導孩子合理規劃時間,把握好“度”。 排解落寞感 老人別宅家里 每逢春節,年長的老人總是愛操持家務,將家里打掃干凈,準備一桌好飯,與子孫團聚在一起。然而看著飯桌上的晚輩們都拿著手機或打游戲,老人不免嘮叨幾句,又引得氣氛生變。春節過去后,眼前的熱鬧勁立馬恢復平靜,巨大的落差又讓老人們更生落寞。 部分老人群體出現節后綜合征的根源在哪里?陳文認為,當下的社會發展節奏很快,信息日新月異,老年人受生活環境、教育程度影響,難以與年輕一輩保持對等的信息交流能力,再加上有些長輩慣于以“說教”方式與晚輩交流,這時孩子們除了玩手機還能做什么來躲避呢? “過去我們總認為空巢老人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孩子疏于關心,其實我們也要看到老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應該要主動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生活圈,避免將所有的寄托都放在晚輩上。”陳文認為,不論是旅游、打棋牌,還是讀書看報、跳健身操,老人們都要盡量試著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與孩子們建立起更多的共同話題。 陳文建議,老人們在與晚輩的往來中應該要注意“平等交流、互相欣賞”,摒棄習慣性的批評和責備的語氣,多聊一些輕松減壓的話題,令良好的互動關系保持長久,這樣才能避免老人在“春節團聚,節后分離”時出現明顯的心理不適癥狀。(龔鍵榮 陳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