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人嗜喝湯、“崇蛇”,并有著獨特的方言。這些獨特的“福建性格”,究竟源于何處?又始于何時?2010年一艘由波利尼亞起航的木舟,又為何將“尋根之旅”的終點設(shè)在福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要從一個被稱為曇石山的小山丘談起…… ![]() 位于福建省閩侯縣的曇石山,有一處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遺址。從此發(fā)掘出的各種遺跡表明,它具有和今天福建人相同的海洋文化特征。圖為曇石山女人復(fù)原頭像。
一段“挖”出來的歷史 ![]() 曇石山原名“墰石山”,是福建省閩侯縣城近郊的一座小山丘,東距福州市區(qū)約20公里。在福州話中,“墰”,即“海邊礁石”之意,此山并不似北方名山大川巍峨險峻,只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紡錘形”小山丘,南北長約430米,東西最寬處也不過150米。如此尋常的小山丘,卻因為1954年的一次意外發(fā)現(xiàn),改寫了福建的歷史。 那是1954年的1月7日,曇石山下曇石村的村民們正在山上取土,修筑村子周圍的閩江防洪堤壩。突然有人大喊“快來看啊,挖到寶貝了!”幾個樣式古舊奇特的瓦罐和一些形制規(guī)整、明顯帶有人工打磨痕跡的石器,赫然出現(xiàn)在挖開的土層中。在這些“寶貝”里,一件刃部鋒利的石斧格外打眼,當(dāng)?shù)氐拇迕駥λ膊⒉荒吧R郧埃笥隂_刷過后的泥濘路面上,也冒出過幾把這樣的石斧,因為來歷不明,又與雷雨相關(guān),當(dāng)?shù)厝硕及堰@種石斧叫做“雷公斧”,但從地底下挖出來還是頭一遭,而那些模樣古怪的瓦罐此前卻不多見,莫非曇石山上真的有寶貝?種種猜測在村民中流傳開來,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引起了當(dāng)?shù)匚奈锕芾聿块T的注意。他們立刻派人到現(xiàn)場進行了勘探工作。勘探的結(jié)果令專家們欣喜不已——這竟然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距今大概有5000年左右。但當(dāng)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發(fā)現(xiàn)將補寫出一個福建之前的“福建”。 ![]() 在1996年對曇石山文化遺址展開的第8次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生動還原了曇石山人彼時的生活場景。下圖自上而下分別為陶壺、陶缽與陶杯。從這組陶器中,我們也可以感知,“水”對于臨海而居的曇石山人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福建古稱“閩”,《山海經(jīng)》中一句“閩在海中”,賦予了這里一種孤遠而神秘的氣質(zhì)。加之偏居?xùn)|南沿海,遠離中原,史官們向來無意花費太多的筆墨記錄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里的故事。因此,人們關(guān)于福建文明起源的認知,始終停留在《史記·東越列傳》那篇幅不多的文字中。 根據(jù)司馬遷的記載,“閩人”被認為是這里最早的土著居民,而福建有明確紀年的歷史則只能追溯到公元334年。當(dāng)時越王無疆伐楚兵敗身亡于昭關(guān)(今安徽省含山縣城以北),衰沒的越國王室貴族散落于沿海地區(qū),紛紛接受冊封,臣服于楚國。而一些不愿卑躬屈膝的越人,不得不放棄故土,顛沛流離,遷徙到今天的浙南和福建地區(qū)。在與當(dāng)?shù)赝林伴}人”不斷融合的同時,他們也傳播了吳越和中原文化,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閩越族。在此后的歷史中,漢武帝雖開疆拓土至此,卻始終不能在文化上使其“屬漢地”;三國時孫權(quán)五次出兵,才得立建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