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從松溪縣農業局獲悉,松溪縣稻花魚專業養殖合作社獲評第一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 松溪縣稻花魚專業養殖合作社于2013年3月創建,由松溪縣舊縣鄉東厝村劉尚西牽頭組織47戶村民成立,項目注冊資金860萬元。當年,合作社將村里200多畝荒廢的山壟田整改成稻田,開挖魚溝,種上優質水稻,投放進5萬尾稻花魚和一些泥鰍、田螺,干起稻田生態綜合養殖。 東厝村一個山谷里,路口略顯狹窄,清澈山泉淙淙流下。往里走,山谷逐漸寬敞,一片收割后的稻田映入眼簾,魚溝或呈“十”字、或呈“井”字有序排列。 “為了稻花魚的健康生長,我們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魚只吃稻谷、雜草和蟲子。”劉尚西介紹,“我們希望構建一個獨立的生態圈,讓生物自然生長。整改好稻田后,只施以生物有機肥,并配置太陽能殺蟲燈,農民只需插秧、投放魚苗、整理稻田,隨后就坐等豐收。” 合作社成立之初,并不被村民們看好,大家質疑:“不施化肥、不毒雜草、不喂魚料,怎么可能會有收成?這不是在‘瞎搞’嗎?” “在田里養魚雖然會讓水稻減產,但是魚還能消滅害蟲,攪拌泥土,為土地增肥……”在實施項目前,劉尚西便已多處考察,稻花魚的品種也經過精心挑選。此外,整個基地的設計、養殖,還有數名高級農技師進行指導。“全部都經過科學論證。”劉尚西很有信心。 為了讓合作社的村民們更放心,在管理上,劉尚西也狠下苦功。流轉的土地以每畝每年保底400元租賃,另有收益均分獎勵。用工以每人每天120元為工資,平均每天工時為8小時。 經專家計算,基地稻谷和水產品加起來,畝產值可達7000元。如今基地面積達1200畝,引進大型收割機、碾米機等設備。 接下來,合作社還將成立家庭農場,把基地產出的農產品、水產品進行深加工,打造自己的綠色品牌。“我們還要修建生態餐廳、食住設施,供旅客參觀游玩。松溪現代農民打造的現代農場,將走向廣闊的天地。”田野里的豐收希望全反映在劉尚西黝黑的臉上,滿心歡喜的他有著更大的“野心”。“這次獲批示范區,今后,我們將繼續走‘綠色’的路子”,劉尚西說。(李典利) 相關鏈接: 自2017年開始,農業部將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重點地區,創建100個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在示范區集中開展稻漁綜合種養先進技術模式集成與示范,建立健全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深入挖掘稻漁綜合種養“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潛力,充分發揮稻漁綜合種養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漁產品質量安全、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產業扶貧和三產融合等功能作用,創建一批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開發、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作的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示范區內率先實現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并輻射帶動周邊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