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大年初三。 山路蜿蜒,林豐葉茂。上午8時許,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桐坑村村口南古縣道上一對父女漸行漸近,43歲的村民童金昌和10歲的女兒童雨霏。“新房子快到了!”童金昌牽著女兒的手,加快了腳步,轉過一個彎,豁然開朗,一處嶄新的新村立現眼前。 “老童,來看新房啊!”在桐坑新村路口,童金昌碰到了看房回來的村民童喜婢。 “是啊,我一想到新房子就睡不著,6點多就醒了。”看完了房子,68歲的貧困戶童喜婢心里美滋滋的。 已經晚了一步,童金昌再次加快了腳步,雖然分到新房子不到兩個月,在幾十棟一模一樣的房子包圍中,童金昌不費力氣,就找到了25號樓。兩層半的小樓,面積為200平方米。雖然還只是空落落的房屋,童金昌迫不及待地貼上春聯,掛上紅燈籠。 “你看,一樓這邊是68歲母親的老人房,那邊是20多平方米的廚房,二樓主要作為生活區,三樓作為倉庫。”去年12月,童金昌就拿到房子鑰匙,立馬開始裝修,成為全村第一個裝修新房的人。 童家的舊房在山坳里,桐坑村全村219戶,都窩在山坳里,家連家,屋連屋,層層疊疊大都是木房子。山坳易受山洪侵襲,2010年6月18日那場暴雨,后山一大片垮塌了,讓全村人刻骨銘心。“這場洪災使二三十戶村民嚴重受災,村里被鑒定為地質災害點。”村支部書記童忠喜說。 那一年,童金昌家的廚房被沖毀,好在兩層的木房子有驚無險。必須搬家,可搬到哪里去?整個村“地無三尺平”,山地1萬多畝,田地才500多畝;靠山吃山,搬出去后,如何養家糊口。老童很苦惱,找一塊坡度小、面積大、地質硬的土地,確實很難,村里沒有一塊像樣的平地。 最終,在區、鎮規劃部門幫助下,把小山頭鏟平了,在村邊上總算找到了一塊地。2016年7月,利用上級政策疊加和村民自籌,桐坑新村破土動工,規劃面積95畝,建設70棟兩層半小樓,還為困難群眾量身定制了4棟“4+1”經濟式套房,戶型為75平方米和100平方米兩種。“小樓每棟需13.5萬元,經濟式套房每套需6萬至8萬元,每戶國土地災補助1萬元、造福工程補助每人3000元、舊宅基地退耕補助每平方米300元,補助后每戶平均出資8萬元。貧困戶還有補助,國定標準每人2.5萬元,省定標準每人1萬元,綜合疊加各項補助款后基本夠買經濟式套房。”童忠喜說。 并非貧困戶,老宅只有70平方米,享受完各項補助后,童金昌自掏腰包10萬元拿到了新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靠自己的雙手,全家年收入超過10萬元。說不辛苦那是假的,一家人一年四季都不能休息,家里有四五百株翠冠梨樹,種了10多畝蔬菜,還養了幾十只土雞、60多箱蜜蜂。”童金昌狠狠吸了一口煙,“但是,生活有盼頭,新房夢圓了,現在要讓家里的經濟更上一層樓。” “除了蔬菜,家里所有農產品銷路都不愁,足不出戶,就有人過來收購。價格很好,冬蜜每公斤賣到200多元,市場供不應求。去年,南平聯絡線高速開通后,桐坑村至南平市區僅30分鐘,至福州約1個小時車程,車多了,人也多了。我開了一家農家樂,既賣農產品,也做飯店生意,前景不會差。” 正說著,童金昌的電話響了,有人要訂購4只土雞。 童金昌還是一名股東。在他新房附近,100多畝桃樹播下全村人的希望。村里利用復墾后的47畝土地,還有流轉的380多畝土地,發展水蜜桃、翠冠梨特色產業,其中合作社占五成股份,農戶占三成股份,村集體占兩成股份,拓寬村民收入渠道。 在南山鎮黨委書記張聲浪看來,桐坑村是鎮里傾力打造的一個鄉村振興的樣本。有了新房,徹底解決地災隱患,有了產業,依托獨特的高山海拔自然氣候和生態優勢,發展水蜜桃、翠冠梨等特色產品,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正逐漸興起。 ☉趙錦飛 詹國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