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出席市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委員們,承載著全市人民的心聲,肩負著百姓的重托,帶著各自的提案,陸續前往駐地報到。(本報記者俞杰攝) 1月16日,天氣晴好,和風拂面。出席市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委員們,一早就前來三明賓館辦理報到手續。 登記、取證件、領資料,委員報到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記者在報到現場看到,完成報到后,許多委員就迫不及待地瀏覽會議材料。現場不時可見委員們三三兩兩相互交流,暢談過去一年的發展和變化。 委員們紛紛表示,要緊緊圍繞“再上新臺階、建設新三明”奮斗目標建言獻策。會議期間,要認真聽取審議報告,積極參與討論,切實履行委員職責,獻良策、建諍言。 張坤明委員有備而來,他精心準備了《水岸共治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建議》。他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生態文明作為“五位一體”的重要內容之一來布局發展戰略,確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三明多縣是三江之源,水系發達,沙溪河更是三明的母親河,要讓人們在三明望得見青山,又看得到綠水,在記得住鄉愁的詩情畫境中溯源而來、滿意而歸。“這份提案,我幾個月前就開始準備了,我要在大會上與大家探討。”詩意的話語中,張坤明充滿了期盼。 “人類擇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在水治中應以保護魚類資源為切入點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在措施上,要增殖放流本土名貴魚種,使河中的魚類延續原有的生態鏈。要建立主要河段智慧監控系統,夜巡日守。嚴禁破壞魚類資源的行為,如電魚、毒魚、電網捕魚、春雷炸魚等。在岸治方面,要建立生態防洪堤,防止防洪堤建設中生態破壞和污染,實現人工建造與自然的生息共養。”作為一名媒體人,張坤明結合他日常的采訪工作,向記者細細介紹起來。 吳樹中委員是一家會計師咨詢事務所的主任。在報到后,他急切地翻閱著材料。 吳樹中說:“我今年就‘積極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打造三明海西基金小鎮’寫了一個提案。在日常工作中,我發現,我市的企業發展過程中資本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極其嚴重,企業的發展大多數依靠銀行貸款,部分中小企業還依賴民間高利貸,股權融資這一當今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融資方式,很少被我市中小企業主認識或重視。” “我市是否可以積極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把打造三明海西基金小鎮作為我市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感謝有這個機會,有政協這個大平臺,我要傾聽大家的意見。”吳樹中說。 宋佳音是老委員了。她向記者表示,今年大會期間,她將建議以市區北部的城市文化廣場為中心,在周邊建設具有三明文化特征的大型地標性建筑和彰顯三明本土文化元素的主題文化公園,與延伸而至的綠道工程無縫對接。“既能改善周邊人文和生活環境,又可宣傳推介三明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更能為三明市民打造一個提升文明素養和文化涵養的良好去處。” 宋佳音說,三明有客家文化、閩學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森林生態文化、交融民俗文化等六大本土文化元素。目前,在對紅色文化、客家文化、閩學(朱子)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方面,有較多的呼聲,政府也有較多的投入,比如正在建設中的閩學文化長廊以及已經投入使用的三明綠道、濕地公園,設計者們在考慮方案時都有意識地加入了較多的三明文化元素,使大家在運動、休閑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濃濃的鄉土文化氣息。 “隨著城市建設的東拓西擴,三明市區在逐漸向南北拓展,體育中心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人口密度相對集中的繁華區域。所以,應該加快這些區域的文化設施建設。”宋佳音說。 劉其淼委員曾經在鄉鎮工作近20年,他長期從事農村農業工作,對“三農”有著深厚的感情。今年政協大會,他將圍繞這個話題,繼續與大家交流。 他帶來了《關于規范我市農村飲用水管理的建議》的提案,建議將農村飲水安裝戶用水表工程納入全市各級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推動農村飲水工程參照“河長制”運作,推行“渠長制”或“管網長”制度,不斷規范農村飲用水的使用與管理,使其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劉其淼說,“三農”一直是我關注的領域、參政議政的重點,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比較用心收集“三農”情況,在下基層、訪群眾中了解到我市有不少鄉村因飲用水水源枯竭或不足從而引發重復建設,給農民造成不少的負擔,有的農戶花費上千元。 “針對這一問題,去年在市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我提交了《關于加強我市農村飲用水源林地保護的建議》的提案,提出農村水源林地保護與修復、改善林分結構、推廣‘以電代柴’、防止竹林過度擴鞭等建議,多數建議被林業部門采納,取得了初步成效。”劉其淼說。 (作者:記者駱志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