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4月1日電(文/魏薇 攝影/徐牧星)4月1日下午,“江南敘事·第四季·花”藝術展,在可一美術館開幕。以“花”為主題,藝術展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35位藝術家,以水墨、油畫、版畫、影像、雕塑、裝置等不同形式,創造出精彩紛呈的藝術作品。 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江蘇美協主席周京新先生發言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先生發言 藝術家:花是江南意象的具象深讀 花是藝術家重要的創作題材,本次展覽作品呈現出多樣性的藝術面貌,35位藝術家用豐富手段闡釋各自獨特花語。既有傳統繪畫材料表現的“花”,有用鮮花為材料畫出的畫,有以漢字“花”做成的影像作品。其中,五千支玫瑰做成的裝置作品,不僅有巨大的視覺沖擊力,更是讓整個展廳,彌漫著花香。而當觀眾在室外游園賞花時,花從實物到藝術作品的對照,給人更多的感觸。 “花”藝術展參展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著名畫家蘇新平,他的參展作品是《風景系列》和《灰色系列》,反映人與自然的一種共生關系,作品《風景系列二-22號》,猶如沙漠中的駱駝刺。他認為,以花作為江南敘事的載體,不同的藝術家作出不同表述,本身就是著對江南的書寫與再造。江蘇省國畫院院長、著名畫家周京新的參展作品,是以純粹筆墨“寫”出“花”的獨特意象,他說,“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與江南、春天特殊的季節應景,也能做到小中見大。在統一命題之下,看每個畫家如何表達,是有意思的各顯神通。 在年輕人的繪畫作品中,“花”被呈現出更加自我的特質。來自湖南的八零后藝術家何玲,參展作品是一件現場制作的名為“溢與抑”的玫瑰裝置,這件作品,用一個冰箱和三千多支玫瑰做成,場面十分壯觀。何玲解釋說:除了視覺的沖擊,觀者面對這樣的組合,可以立刻想到“情感與愛的保鮮”,也可以有更多想象。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小山先生發言 可園:江南特色的風情園 每到4月,可一美術館江南敘事主題藝術展便如期開展。連續四年,可一美術館不僅創下自己的策展品牌,也將江南意象、江南文化的當代建構與解讀向深度推進。 可園地處寶華山西麓,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讓可園區別于國內外所有的藝術區,可一美術館館長錢曉征認為,江南獨特的氣候、物候早已成為江南文化的稟賦特質。這種特質在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當下,可以有當代話語的全新發揮。可園從規劃一開始,就確定了將藝術與生態環境融為一體的定位,讓大眾走進可園便走進最具江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區,自然而然走進藝術。 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先生發言 目前,可一藝術村已初具規模。入住可一藝術村的藝術家,是名副其實的園區業主,所有的藝術家工作室,根據藝術家的需求量身定制,讓藝術家成為園區真正的主人。目前入住大多是職業藝術家,通過開展文化藝術主題活動、定期開放藝術家工作室,進一步擴大藝術區的影響力。 現場藝術品吸引觀眾駐足 作為可園的核心藝術機構,2014年開館以來,可一美術館以藝術展覽、學術研討、詩歌集成、影像等多種形式,對“江南”美學主題,進行持續不斷的研究與探討。每年4月,櫻花開放,舉辦“江南敘事藝術展”。每年5月,玫瑰花開,舉辦“可一藝術村春季藝術沙龍 ”,展出可一藝術村全體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沙龍期間,開放可一藝術村的藝術家工作室,全方位展現可一藝術村藝術家的創作、生活。 每年10月,桂花盛開,舉辦“國際詩歌藝術集成”、“戲劇音樂藝術節”,同時舉辦現代藝術大展。期間,開放可一藝術村藝術家工作室,開展藝術與詩歌、戲劇、音樂、文學的深度交流,促進藝術創作。 觀眾對可一美術館藝術商店的藝術衍生品充滿濃厚的興趣 依托可一藝術村、可一美術館,可園每年定期舉辦這三大活動,持續產生影響。依托可一美術館、百余棟藝術家工作室以及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向文化藝術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化和數字出版產業方向發展,形成新型文化藝術規模性的產業鏈;以可園為基地,圍繞跟藝術有關的產業,如藝術品經營、收藏、展覽、藝術衍生品開發、藝術培訓、藝術教育、文化藝術旅游等,將藝術品經營產業化,規模化、規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