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末民初,“講古仙”較有名的是私塾先生黃貽模、廈門勵志學校校長陳桂琛的父親陳右銘。 2、抗戰前,有蘇金山、林金生、郭奇山、陳吉、吳福、邱安等“講古仙”在“講古”。 3、抗日戰爭初期,廈門“講古場”上較有名氣的叫蘇全仙,同安縣的許成、曾歆也頗有名氣。 解放前后,“講古仙”有葉基、莊芬生、盧家渺、吳善德、林雪綏、吳杰夫、柯清云、楊漢民等。 4、1954年4月,廈門市總工會舉行廈門市第一次工人說書比賽大會,工交、財貿系統30多位工人業余說書員參賽,吳福興、紀綿綿、陳松茂等被評為優等說書員。 5、20世紀50-60年代初,廈門先后出現兩個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一個是以老藝人吳杰夫為主的“說書藝人聯誼會”的元老派,另一個是以吳福興為隊長的“廈門工人業余說書故事隊”的青年派,他們的說書各有特色,都以講現代曲目為主。 6、60年代,城鄉俱樂部出現吳慈院、陳番茨等一批業余故事員和說書員。 7、“文革”期間,有林雪綏等五、六位“講古仙”繼續“講古”。 8、現在的廈門“講古仙”有范壽春、周長楫、楊敏謀、琳雯、阿福、盛富泰、葉炳泉和灌口陳清平、同安陳令督等。此外,“講古”撰稿人邵鼎輝、編輯徐桂陽、王勵紅等人在為廈門“講古”的生存發展而努力。 |